9月24日,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在山西太原顺利召开,会议由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承办。这是国内信息融合领域综合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大会邀请了国内著名院士和专家,他们针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在此次大会上,洪小骏等人发表的研究成果《基于TBrun for ASM 软件汇编测试方法》备受关注。该研究团队针对航天软件中使用汇编语言进行测试存在的难题,采用了TBrun for ASM测试工具和脚本指令解释器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以某载人航天遥测软件的单元测试为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TBrun for ASM测试工具不仅满足载人航天软件汇编语言的覆盖率测试要求,还能保证软件测试的质量。该研究成果备受瞩目,被列入大会论文集。洪小骏先生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受邀接受本网记者的专访。


(洪小骏工作日常)
多领域技术精通 深辍研发孜孜不倦
洪小骏,生于1979年,来自江苏南通的一个学术世家,他自幼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各种领域的探索都充满热情。洪小骏在2002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进入了软件研发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工作。
据记者了解,洪小骏先生精通多种技术和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JSP等。毕业后,他在知名企业担任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等职位,参与了大型随动系统和激光测距系统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他使用C语言、汇编语言和Verilog语言进行电路中的DSP板、接口板、422通讯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研发中心任职期间,洪小骏负责嵌入式开发,参与了程控交换机、数字中继板、ADSL宽带用户板的开发和维护。他还熟悉软交换(SoftSwitch)的体系结构,掌握了H.248协议、H.323协议、SIP/SIP-T协议等相关技术。

洪小骏在软件研发和航空航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在各个项目中展现出杰出的才能。他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之一。他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致力于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他的努力和才智使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拥有8项软件著作权发明、4项发明专利,这些创新的软件发明为行业带来了实质性的进步和改善,此外,洪小骏在国内顶尖科技期刊《科学与技术》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据了解,洪小骏团队最新开发的全新方法——“支持在轨动态更新的软硬件协同的应用程序维护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将应用程序存储在主分区、冗余分区1和冗余分区2三个不同的存储器中,并对其目标代码进行校验码的维护,实现了在卫星在轨期间对应用程序的动态更新。这一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卫星在轨期间对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具有较低的研制成本和时间。该方法填补了现有应用软件可靠性维护措施的不足,并利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动态加载特性,为卫星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获悉,洪小骏还曾参与过某商业卫星项目,这项项目的目标是为学生们提供进行课题研究和太空“对话”的机会。在紧迫的项目时间要求下,洪小骏的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电源系统的设计。他们高效而专业地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确保了电源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为商业卫星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稳定的电源支持。这次成功的合作进一步展示了洪小骏在电源系统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出色的工作能力。
他自豪地表示:“这些合作使我更深入地接触到各种研发的实际需求,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更好地结合实际需求和经验总结,提高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这些合作项目也让我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使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准确的预测。”通过这些合作项目,洪小骏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了技术能力,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持续输出,实现跨越突破
洪小骏指出,近年来,对于数据中心尤其是供电系统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他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合作,定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突破,为数据中心和供电系统带来更高的可靠性和效率,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文/邓佳欣)
免责声明:本页相关内容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