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生态拥抱绿色家园” 大兴区科普活动传授果园土壤健康管理妙招​

9月15日下午,大兴区“关注环境生态拥抱绿色家园”环境生态科普专项科普日主题活动在采育镇党群活动中心持续开展。本次活动聚焦果园种植核心痛点——土壤健康管理,特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园林系副教授、土壤学博士范继红,带来《果园土壤健康管理与肥力提升》专题讲座,吸引采育镇果农、果园合作社技术员、村级农业辅导员等200余人参与,为区域果树优质高产与生态种植提供“技术密钥”。​

活动现场精心打造“果园土壤科学管理”主题展示区,桌上整齐陈列着不同质地的土壤样本(沙壤土、黏壤土、板结土壤)、间作绿肥植物(紫云英、毛苕子)幼苗,以及测土仪、有机肥样品等工具与物资。展板上则用图文对比呈现“健康土壤与退化土壤的果树生长差异”“精准施肥流程示意图”,不少果农刚入场便俯身观察土壤样本,用手揉搓感受不同土壤的质地差异。采育镇苹果种植户张师傅拿着自家果园的土壤样品向工作人员咨询:“您看我这土结块厉害,是不是得先改良才能种新苗?”现场提前设置的“土壤问题登记台”,工作人员逐一记录果农遇到的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等问题,为讲座互动环节做好准备,现场氛围务实又热烈。​

下午2时30分,讲座正式拉开帷幕。范继红副教授以“土壤是果树的‘生命线’”为开篇,用通俗的比喻解读果园土壤的核心价值:“健康的土壤就像‘营养丰富的蛋糕’,既有良好的透气性让根系呼吸,又能持续提供养分供果树吸收,直接决定果实的甜度、品相和产量。据调研,大兴区优质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1.5%以上,而土壤退化的果园果实甜度会降低2-3个糖度,亩产量减少10%-15%。”​

在“果园土壤常见问题成因”分析环节,范继红副教授结合大兴区果园实际情况展开:“咱们区不少果园存在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二是灌溉方式不当,大水漫灌会冲走表层肥沃土壤;三是连作年限长,果树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她还通过显微镜投影,展示健康土壤与板结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差异:“健康土壤里的有益菌数量是板结土壤的5-8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施肥,有的果园效果差。”​

讲座的核心“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方法”部分,范继红副教授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针对土壤结构改善,她重点推荐轮作与间作绿肥:“苹果园可每3-5年与豆类作物轮作,利用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梨园、桃园则适合在行间种植紫云英、毛苕子等绿肥,每年翻压入土,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1%-0.2%。”谈及精准施肥技术,她强调“按需供给”:“果树萌芽期需氮多,可施腐熟的羊粪、鸡粪等有机肥;膨果期需钾多,建议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采果后则要施‘月子肥’,用有机肥混合少量复合肥,为来年结果储备养分。”她还特别提醒:“施肥前最好先测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调整施肥比例,避免浪费和污染。”​

在“果园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环节,范继红副教授介绍了针对性措施:“对于轻微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种植蜈蚣草、东南景天等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对于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可施用生物炭吸附残留农药,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降解。另外,果园要避免使用塑料地膜,改用可降解地膜或秸秆覆盖,减少白色污染。”​

讲座后的互动咨询环节,果农们提问踊跃。采育镇桃农李女士拿着土壤照片急切询问:“我家桃园土壤板结严重,桃树根系长不深,今年落果多,该怎么改良?”范继红副教授仔细查看后解答:“建议先深耕25-30厘米,打破板结层,然后每亩撒施2000公斤腐熟的秸秆有机肥,配合种植毛苕子绿肥,明年就能明显改善。另外,浇水要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减少土壤压实。”来自某果园合作社的技术员王先生则关心大规模果园的施肥效率:“我们有50亩苹果园,精准施肥怎么提高效率?”教授回应:“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滴灌系统输送到根系,既省工又精准,还能减少养分流失,大兴区现在有农业补贴,合作社可申请购置。”​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果园土壤健康管理科普活动,是大兴区结合区域农业特色开展的精准科普服务。后续,该区将继续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指导,同时组织土壤检测公益活动,为果农提供免费测土服务,帮助更多果农掌握科学土壤管理技术,实现“生态种植、优质高产”,助力大兴区打造生态农业与绿色家园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免责声明:本页相关内容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0)
editingediting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2020年2月28日 上午1: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