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近自然修复,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可持续恢复

周华坤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李宏林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高寒草地分布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对我国乃至亚洲东部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高寒草地退化严重,数据显示,约78.4%的高寒草地曾经发生过退化或者已经出现退化,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屏障的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开展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

首先,研究团队开展乡土牧草草籽采集。河南县拥有高寒草甸类草原面积为965.85万亩,山地草甸类草原面积为26.46万亩。全县天然草原常见植物有550余种,隶属49科,183属,尤其高寒草甸类草地占河南县草场总面积的97%,是以莎草科植物为主要优势种的草地。通过收集包括垂穗鹅冠草,线叶嵩草、矮嵩草、野燕麦、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苜蓿、扁蓿豆等十余种适口性好,繁育能力强的本土草种,开展不同草种组合配比种植试验,筛选最佳组合,在现有商品化草种的基础上,形成进自然恢复的所用的草种组合,推进了河南县草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改良和“乡土牧草与优良牧草培育”工作。

其次,研究团队采用免耕补播恢复模式实施退化草地恢复。在乡土草种收集和选育完成后,针对河南县克其合滩轻、中度退化草地实施“近自然+人工干预”的修复策略,首先实施鼠害防治与控制,通过投放生物毒素饵料、设置招鹰架、筑巢引兽、寄生虫防鼠等实现对退化区域鼠害种群密度的长效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栏封育,降低放牧压力;进而开展免耕补播和菌肥添加,将乡土草种、商业草种和有机肥按照配比,在不破坏原生植被草毡层的条件下,采用耙耱将种子和有机肥埋入表土中。

修复当年,克其合滩退化草原补播区当年出苗达到509株/平方米,植被盖度达到92%;免耕补播区当年出苗达到485株/平方米,植被盖度达到87%;微耕及人工种植的黑土坡当年出苗达到481株/平方米,植被盖度达到86%,2022年项目区平均产量达693.4公斤/亩,退化高寒草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得到协同提升和恢复。

最后,在管护阶段,研究团队制定了基于生态监测的精准管护策略,以促进近自然修复的可持续性。通过近自然恢复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功能提升,后期的管护至关重要。通过恢复后生态监测全链条技术的实施,辅助于土壤养分及微生物调控的制定,以及确定围栏封育时间和放牧强度。从而促进近自然恢复草地的长期保护和利用,实现退化草地修复的可持续性,助力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区的建设。

通过近自然恢复以及修复治理后精准管护,曾经草原有害生物危害猖獗、退化十分严重的地块,实现了非常好的恢复效果。其中牧户华布草场牧草总产量最高达到2715公斤/亩,可食产量最高达到2579公斤/亩,总产量平均达到1748公斤/亩,可食产量平均达到1639公斤/亩,草场植被高度达到100-120 cm;牧户索南达吉草场牧草总产量最高达到1985公斤/亩,可食产量最高达到1649公斤/亩,总产量平均达到1498公斤/亩,可食产量平均达到1354公斤/亩,草场植被高度达到90-105cm。

团队负责人周华坤研究员介绍说,近自然恢复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指导思想,是指将生态恢复的目的从以提高植被盖度为主转变为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特别是退化草地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恢复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近年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中适应性修复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本页相关内容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6日 上午9:58
下一篇 2022年12月6日 下午5: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