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生态拥抱绿色家园” 大兴区科普活动聚焦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9月11日上午,大兴区“关注环境生态拥抱绿色家园”环境生态科普专项科普日主题活动在采育镇党群活动中心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生态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核心议题,特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森林生态博士陈博,带来《大兴区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讲座,吸引采育镇种植户、农业合作社代表、村(社区)生态工作者及居民代表等200余人参与,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指导与实践思路。

活动现场精心打造“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示区,展板上清晰呈现大兴区生态农业基地分布图、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及保护成效图,桌上陈列着稻鸭共生系统产出的大米、林下种植的中药材等实物样品,还有鸟类、昆虫标本及生态农业农具模型。不少参与者早早到场,围着展示区交流探讨,采育镇某合作社负责人李师傅拿起林下种植的黄芩样品仔细查看:“我们合作社也想尝试林下经济,正好听听专家怎么说。”现场还设置“生态知识互动台”,工作人员通过趣味问答形式,向居民普及生态农业基本概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常识,发放《大兴区生态农业指导手册》,现场氛围热烈。

上午9时30分,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陈博副教授以“生态农业:守护绿色家园的重要基石”为开篇,深入浅出解读生态农业的定义与意义:“生态农业并非‘完全不施肥、不打药’,而是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模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它不仅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能改善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空间。”

在“大兴区生态农业成功案例”分享环节,陈博副教授结合具体项目展开讲解:“采育镇某生态合作社推行‘稻鸭共生’模式,鸭子在稻田里吃虫、除草,粪便还能作为天然肥料,相比传统种植,化肥使用量减少40%,水稻品质显著提升,亩均增收近800元;庞各庄镇的‘林下经济’基地,在杨树林下种植黄芩、知母等中药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为鸟类、昆虫提供了遮蔽场所,实现‘一地双收、生态双赢’。”他还补充道,目前大兴区已建成12个区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500余户,生态农业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

谈及“大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措施”,陈博副教授用数据与实例说明:“近年来,大兴区通过建设小龙河湿地公园、长子营镇野生鸟类保护区等生态区域,累计记录到鸟类18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30余种、高等植物500余种。同时,我们还实施‘人工鸟巢’‘昆虫旅馆’搭建工程,在农田周边种植波斯菊、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来源,去年全区农田传粉昆虫数量同比增长25%。”

讲座核心部分,陈博副教授重点阐述“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策略”,提出三大路径:“一是‘种养循环协同’,推广‘畜-沼-果’‘稻渔共生’等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面源污染,为生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二是‘景观设计协同’,在农田周边打造‘生态缓冲带’,种植乡土植物,构建‘农田-林地-湿地’连通的生态廊道,方便动植物迁徙;三是‘技术推广协同’,通过‘专家+基地+农户’模式,向种植户传授生态种植技术,同时指导他们在田间预留‘生物栖息地’,比如保留部分杂草带,为害虫天敌提供生存空间。”

讲座后的互动咨询环节,参与者提问踊跃。采育镇种植户王女士问道:“我家种了5亩蔬菜,想转做生态种植,但担心初期成本高、产量低,该怎么起步?”陈博副教授耐心解答:“建议先从‘少量试点’开始,比如在蔬菜地周边种植伴生植物驱避害虫,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替代部分化肥,逐步积累经验;也可以加入区级生态农业示范项目,享受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居民赵先生关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小区里能做些什么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授笑着回应:“可以在阳台种植多肉、太阳花等植物,为蜜蜂、蝴蝶提供食物;还能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为城市生物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活动,是大兴区推进“关注环境生态拥抱绿色家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该区将继续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生态农业基地实地观摩活动,同时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为大兴区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页相关内容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0)
editingediting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