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Traces):刘士铭&张里特双人展

刘士铭美术馆荣幸呈现展览《痕迹》(Traces),展出艺术家刘士铭与张里特的作品——两位来自不同世代的艺术家因共同的探索而相遇:如何用艺术来捕捉人类存在的脆弱、延续与转化。

两位艺术家都将“身体”置于创作的核心,但并非英雄化或纪念碑式的身体,而是被时间、动作与材质穿行的“生活的身体”。在刘士铭的作品中,身体成为承载普世人性的容器。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离开北京前往乡村后,他沉浸于农村生活,细致观察人们的日常。每件雕塑都成为具象的叙事:身体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游走于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展览中的胸像与修长的人体造型,以朴素的形式追寻内在的真实。作品上可见的手痕与粗粝的塑形,皆是生命的印迹。

痕迹(Traces):刘士铭&张里特双人展

痕迹(Traces):刘士铭&张里特双人展

张里特则将身体表现为“通道”与“转化之所”。他从中国迁居美国的经历,使他对身体与空间的感知不断变换。他的实践跨越雕塑、行为与装置的边界,探讨材料、个体与记忆的流动。通过运用自然与工业材料——常常被改造或挪用——身体成为“连根拔起”与“重构”的隐喻。即便身体不在场,也留下痕迹:这些装置成为敏感的地景,见证着文化与地域间持续的流动与迁徙。

ce48c5d0504b15688c72b880d99ac2e1.png

1a9a09a09433ca541b482c918dccb141.png

在展览的第一间展厅中,张里特的作品《同根生》(Same Roots)以漂流木构成,在鲜红的光线中浮现出一种既不稳定又冥想的景象。光线在威胁与庇护、紧张与平静之间摇曳,映照出人类联系的脆弱与流动的悖论。面对这一装置,刘士铭的静默胸像似乎凝视着这变化的世界——他们的静止,与张里特漂浮的形态形成镜像,仿佛刘的雕像在注视物质与精神的时空转化。

fe752c963eff7094bd98f1579154c9c9.png

9b770f6223d78ac7bf6a90b6cbde0ee6.png

第二间展厅展出张里特的装置《塑料田园诗》(Plastic Pastoral):由人造干草制成的服装平铺于地面,旁边播放着他于2025年夏天在缅因州斯科希根绘画与雕塑学院(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驻留期间拍摄的视频。身体虽然缺席,却仍留有其印迹。服装的物理存在与影像中身体的动作,与刘士铭的卧姿雕塑互相呼应,共同唤醒一种跨越时空的“动作记忆”。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身体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持续流动,被材料与影像记录、传递,映照着他们各自的迁徙与蜕变。

这种对话揭示了跨世代的“动作延续”。一位在材料中塑形,另一位在空间中重组——无声的传递中,形式互为回应与再造。身体与动作的流动成为记忆的隐喻,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之流。

痕迹(Traces):刘士铭&张里特双人展

痕迹(Traces):刘士铭&张里特双人展

2025年10月,刘士铭艺术基金会举办的一场对谈中,马里兰艺术学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莱因哈特雕塑学院硕士项目主任多洛雷斯·齐尼(Dolores Zinny)提及这种“循环的艺术思维”——随时间推移,思想与经验的汇合并非在形式上,而在方法上。艺术史中不断被探讨的主题,与过往的物质经验相互共振。媒介在变化,话语在调整,但艺术的意图始终延续。某种意义上,艺术本身即是循环的——其呈现与解读在演变,而力量恒久不衰。

因此,《痕迹》不仅仅是两种创作实践的并置,而是揭示了一种鲜活的“呼应循环”。刘士铭与张里特共同敏感于“脆弱”“流动”与“悬停的片刻”。他们的作品凝视那些延续、消逝与转化的瞬间。通过身体——无论是具象的还是象征的——的迁移与错位,他们见证了生命与艺术姿态的流动与柔韧。

展览邀请观者思考我们与他人、与物质、与时间、与自然的关联。雕塑、装置与影像在此化为痕迹——人性的碎片、动作的印记、自我反省的片刻,以及正在生成的记忆。它们揭示了贯穿万物的流动、迁徙与变动之力。

图自© 刘士铭艺术基金会

© 张里特

免责声明:本页相关内容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0)
editingediting
上一篇 18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